〈女力系列〉Leila Alaoui,在恐攻中殞命的人權攝影師

Leila Alaoui(1982年至2016年)是一位摩洛哥裔法國影像創作者,曾擔任雜誌和非政府組織的商業攝影師,以其一系列人權相關議題的攝影作品而備受矚目,卻因一場恐怖攻擊而喪命,年僅33歲.

一、〈出生〉

Leila Alaoui出生於1982年的巴黎,父親Abdelaziz Alaoui是摩洛哥商人,母親Christine是法國藝術創作者,擅長攝影與設計,Leila六歲以後,舉家遷往摩洛哥,她從小在Marrakesh長大,唸法語學校,Leila天生悲天憫人,整個童年與青春期,常因非法移民的故事而被觸動,在她心裡,這些移民冒著生命危險,試圖前往歐洲,卻淹死在海上,是社會的不公不義.
母親是攝影師的Leila,從小在充滿藝術的環境裡長大,法國時尚大師前來Marrakech拍攝,不時將模特兒帶到他們家取景,由她母親掌鏡.這讓Leila對攝影與藝術一點都不陌生.
由於母親是法國人,她出生在巴黎,父親是摩洛哥人,且她是在Marrakech長大,讓她對「身分認同」很早就有了切身的感觸,回法國時,她被視為「摩洛哥人」,在摩洛哥,卻又被叫「法國人」.
十八歲時,前往紐約城市大學學習攝影,美國生活讓她更敏銳地意識到歸屬感與身分認同的複雜細緻度,也讓她後來創作議題不時與移民及身分認同等相關.
2008年,Leila返回摩洛哥定居,因工作,不時往來Marrakech、巴黎與貝魯特之間。

二、〈作品〉

Leila深深參與社會與人權議題的宣揚,認為攝影和藝術可用於社會運動,甚至是應該用在「反思與質疑社會」,將工作重點鎖定在文化認同與多樣性、移民與流離失所等社會及國家現實.

1. 【No Pasara】(2008年)

【No Pasara】(《他們無法通過》)一詞是受了西班牙反法西斯主義口號No Pasara的啟發,拍攝那些渴望穿越地中海,抵達歐洲的摩洛哥年輕人,內心的夢想與抱負.一系列的私密照片呈現了這些生長在乾旱荒蕪大地上的摩洛哥年輕人,面對極為艱困的社會條件,無姓無名,不被世界看見,一心渴望前往歐洲,尋找更美好的世界.
Leila像個民族誌學者,花很多時間跟被攝影者訪談,好了解他們,呈現他們的情感與靈魂狀態.

2. 【Natreen】(《我們等待》,2013年)

2013年,她受丹麥難民理事會委託,創作了一系列在黎巴嫩、約旦和伊拉克的定點難民肖像,《我們等待》,關注敘利亞難民生活條件。

3. 【Crossings】(《穿越》,2013年)

2013年,她製作了一個名為《穿越》(Crossings)的影像,描述摩洛哥年輕人試圖偷渡歐洲的旅程,向他們致敬.
摩洛哥長期為非洲前往歐洲的移民轉運站,此時已漸轉變成收容移民的國家,Leila想以「不製造悲慘形象」,不灑狗血的方式,拍出這些非法移民的故事,為他們遭遇的苦難做見證,不被遺忘,她的鏡頭成功抓住被攝影者眼神裡的人性,重拾被遺忘的尊嚴.

正式拍攝之前,Leila花很多時間與被攝影者訪談,了解為什麼這些Harragas摩洛哥人為什麼要拋丟自己的文化根源,內心懷抱什麼樣的夢想與願望,為什麼這麼急切地要離開自己的故鄉,寧願冒險偷渡到歐洲,走向未知的流放.

《穿越》是一系列來自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移民肖像,首先以影像表達,爾後是攝影,目的是為那些拋棄一切,前往地中海另一端,尋找更美好生活並與之抗爭的男女發聲.
受訪者之一是一位母親,迫於生存困境與缺乏工作,不得不拋下四個孩子與年幼的孫子,離開家鄉,而她前往歐洲的夢,是成千上萬非洲人相同的夢.
移民路迢迢,時有人喪生,這些人沒有土地與資源,希望能有更美好的未來,卻但看似陷入絕望處境.無論非法移民來自何處,逃亡原因與目的地不同,相同的是被連根拔起的痛苦,以及從滿懷希望到幻象破滅的現實.
Leila以精細簡潔的方式,呈現這些新聞媒體不曾注意的人,身上的美麗.

4. 【Les Marocains】(《摩洛哥人》,2015年)

2010年至2014年間,Leila陸續拍攝《摩洛哥人》系列,呈現這個國家千變萬化的面容.
身為在Marrakech長大的摩洛哥人,Leila在自己故鄉極為豐富多元的文化遺產裡,汲取創作養分,帶著流動攝影棚走訪各地,走訪不同社區,摩洛哥身分讓她比外國攝影師更容易與摩洛哥當地人親近,在攝影作品裡,呈現被攝影者的主體性.
肖像裡的人們,往往雙手滿是皺紋,神情凝重,目光深沉堅定,她認為這樣的目光正是肖像的魅力
阿拉伯與柏柏爾,男女老幼,交會出一幅融合傳統、文化與美學的馬賽克,隨著全球化速度加快,許多習俗正迅速消逝,這些肖像成為極為珍貴的視覺檔案.

《摩洛哥人》系列作品受到美國攝影大師Robert Frank與Richard Avedon《In the American West》攝影系列的啟迪,試圖從日常生活汲取靈感,以沒有任何技巧加工的肖像,展現摩洛哥真實面貌。

Leila認為許多西方攝影師在馬格里布或中東旅行時,時常帶著東方主義和殖民色彩的角度在拍攝、框架眼前的人們,西方攝影師時常單純將摩洛哥視為拍攝西方人的背景,將摩洛哥當地居民貶低成某種樸素與民俗意涵的意象,以凸顯西方式的魅力.
為了與這種東方主義的凝視相抗衡,Leila採用Richard Avedon等人的《In the American West》攝影作品系列,展現高度自主性與優雅,帶出每個摩洛哥人已然俱足的美與生驕傲,彰顯個人和國家尊嚴.
雖有評論認為她的作品仍無法擺脫東方主義的影子,摩洛哥女權主義者Ibtissame Betty Lachgar站出來捍衛她,認為當Leila拍攝了這些「傳統」婦女,首先便是將話語權給了這些無權發聲的人,讓人看見平時無法見的那些,Leila Alaoui身上最動人的特質是她非常謙卑,隱身到主題與被攝影者背後,淡化自己的存在.

Leila往生前,正計畫進行摩洛哥柏柏爾婦女的刺青拍攝,在刺青永遠從女性身體上消失之前.

四、〈恐攻炸毀了一切〉

2016年,Leila接下國際特赦組織的任務,前往布吉納法索首都Ougadougou,進行西非婦女權益報告的拍攝工作,著重在強迫性婚姻等議題,任務名稱為:「我的身體,我的權利」(Mon corps, mes droits).許多布吉納法索女孩在十一歲時,就被強迫走入婚姻.
2016年1月16日,工作第一周,她與司機在咖啡廳外遭受恐怖攻擊,司機當場死亡,她身受重傷.
受傷當下,她尚意識清醒,打電話給父親告知狀況,由於司機已當場死亡,一位熱心民眾用摩托車將她載到醫療急救站.
事件發生,Leila的弟弟隨即趕往布吉納法索,Leila以法國護照入境布吉納法索,然而法國大使並無過多關注,她父親連絡摩洛哥大使,請他多加關注,尤其布吉納法索狀況頻仍,他無法承受Leila的弟弟同樣出事.
整個手術進行時,摩洛哥大使隨伺在側,提供所有必要協助,三天後,Leila情況急速惡化,在醫院逝世,年僅33歲.
家屬一心只想把遺體帶離開布吉納法索,摩洛哥國王穆罕默德六世知情後,立刻派專機將她的遺體運回摩洛哥,葬在她從小生長的Marrakech.

五、〈迴響〉

Leila Alaoui的死被視為是巨大的人權損失,她的攝影作品具有強大力量,足以喚醒人們的意識,觸動人心.

2016年三月,Leila悲痛欲絕的雙親創立了Leila Alaoui Foundation,目的在於保存她生前作品,同時藉由展覽等各種形式,將她的人權志業持續下去.

2016年8月,由她的兄弟Soulayman為代表,獲得國王穆罕默德六世頒發Ouissam AlMoukafâaAl Wataniya勳章(國家功績勳章)。

2017年4月,Leila Alaoui被法國文化部追授死後的文藝勳章司令。

至今,Leila Alaoui的作品持續在世界各地展覽.

六、〈家人讓愛永不息〉

對父母來說,Leila 生前沒有小孩,她的攝影作品就是她遺留下來的孩子,是而盡力讓她的作品可以發揮更大功能,促進人權與世界和平.

Leila死後,她的母親重拾相機,進行拍攝.
Leila 的父親年過七十,悲傷無處可說,藉由書寫來療傷,爾後成書,於2018年出版《Off to Ouaga》,Ouaga 意即Ouagadougou ,布吉納法索首都,爆炸案發生的地方,也是Leila喪生的地方.Leila在出事前一天,打給家人最後一通電話裡,所說的最後一句話,就是:「Off to Ouaga」
《Off to Ouaga》一書訴說的,不只是Leila的故事,而是整個家族失去至親的悲痛.
Leila的父親Abdelaziz Belhassan Alaoui受訪時說,常有人關心地問,行兇的恐怖分子是否已被逮捕?但對他來說,究竟是哪一個恐怖分子殺死他的女兒,以及是否伏法,一點重要性都無,因為他的女兒都不會回來了.他認為殺死一個恐怖分子,只會造成更多恐怖分子,更多爆炸案,他女兒生前戮力推動人權與和平,卻死於仇恨,他認為殺死他女兒的是仇恨本身,該做的事情是承繼女兒遺志,推動和平,促進人權.

Leila死後葬在Marrakech的穆斯林墓園,有一回,她的父母來看過她,離開後,又想回頭再去看她,卻被守墓者擋在門口,問:「妳是穆斯林嗎?」
Leila的父親憤怒地說:「是不是穆斯林又如何?我女兒是穆斯林,然而殺死我女兒的恐怖分子,也說自己是穆斯林,行兇前,還高喊!」
為了死後能長眠在女兒身邊,的母親改信伊斯蘭.

有一天,高齡九十二的外婆,打電話給她父親,說等她死後,也要葬在她孫女身邊,他說:「不可能呀,葬在一個墓園,妳不是穆斯林.」
年邁外婆一聽,便也改信伊斯蘭.

至今,家族依然活在巨大傷痛中,傷口難以痊癒.

七、〈阿任個人小觀感〉

閱讀摩洛哥女性故事,不時讓我感動或感傷地落淚,但最容易讓我掉眼淚的,當屬Leila Alaoui,或許是因她遠非古老照片或遙遠年代裡的人,而是現今時代的人物,在網路上,都還可看見她生前接受記者訪問的影片,年輕、美麗、溫柔、有智慧且才華耀眼,卻因恐怖攻擊而提早離世,多麼讓人難以接受啊!

我很喜歡她的作品,樸實、直接、溫柔、不張揚,卻滿是力道,她以鏡頭呈現的,詮釋我感興趣的人權議題,敘利亞難民與非法移民等,在摩洛哥生活後,才知能關注這些議題並進行拍攝,有多麼不容易.
她希望作品能呈現被攝影者的尊嚴,即便他們是被世界漠視且無名無姓無聲音的非法移民,我的確能很真實地感受到在她一幅幅作品裡,屬於人的尊嚴,那不盡然是引人同情,卻是能去理解這些人為何選擇非法移民的集體無奈,逼使人離開原鄉的大環境,以及在這些人臉上閃爍著的「人性光輝」.

那一系列《摩洛哥人》真的很美,細膩、雅致、精準,遠非東方主義式的凝視,並非外來殖民者對土著的鄙夷,更不是觀光客鏡頭裡的好奇窺視.
Leila Alaoui絕對是獨一無二的,有著法國人的精準、優雅與細膩,但因她本身是摩洛哥人,擺脫東方主義式的凝視,貼近摩洛哥很本質的東西,我絕對相信她花了很多時間與被拍攝者溝通,取得被拍攝者的信任與同意,才能拍出這麼動人的作品.摩洛哥鄉間人不喜歡被鏡頭對著,女人尤其如此,然而她的被拍攝者卻接受了她與她的相機,光是這一點,就是極大的成功.
十九世紀東方主義畫家常用的手法是將不同文化元素並置,拼湊成具有異國情調與東方色彩的作品,滿足西方觀者.
Leila Alaoui完全不走異國情調與窺視風,相反地,她非常講究細節上的精準,包括不同族群身上的服飾裡的準確度,即便是單純樸實的在地服飾,都展現某種細緻豐富,在某個程度上,她做了民族誌的工作,又有著強烈的藝術感,是而更加難得.
《摩洛哥人》系列裡的每一幅肖像,色彩豐富、亮眼而不張狂,被拍攝者眼裡閃著光,凝視著,不言不語裡,一切都已被說盡,時間在按下快門那個瞬間靜止了,是而永恆.每一個被拍攝者的服飾都是珍貴的民族誌資料,呈現在地特色,那些個細節,很值得玩味.背景是單純的黑,讓被拍攝者的神情、眼神與服飾說明一切.

Leila Alaoui誠懇謙虛,才華洋溢,對人溫柔有愛,是很難得的人道攝影師,年僅三十三歲,未來還有大好前程,讓人期待她後續作品,卻因恐怖攻擊而讓一切提早結束.
將近四年過去了,她父親提到她,依舊哀痛欲絕.

我極度佩服Leila Alaoui的家人,因一場恐怖攻擊而但失所愛,卻持續以她的遺作,宣揚愛、和平與人權理念.
她父親說,至今他依然無法說出他已經原諒兇手這句話,但仇恨、懲罰與報復無法解決問題,所以創立了Leila Alaoui Foundation,希望女兒的作品與愛遺留人間,持續為愛與和平而努力.

Leila Alaoui家屬認為法國大使館在恐攻發生後,並未提供必要協助,反而是摩洛哥大使做了所有能做的,在當時造成不小的爭議.我不清楚在這樣的情況下,一個大使館能做什麼?或許就駐布吉納法索的法國大使來說,他已經做了職責上該做的事,並無失職,那麼摩洛哥大使便是做了所有該做與他能做但未必是職責上的,包括隨時陪伴在Leila Alaoui家屬身邊等等,在Leila Alaoui不幸身亡,國王穆罕默德六世甚至馬上派專機來將她的遺體帶回摩洛哥安葬.光從媒體報導來看,真會有「摩洛哥比法國更重視Leila Alaoui」的感受.

Leila Alaoui是半個摩洛哥人,半個法國人,童年時,便開始面對身分認同的問題,前往紐約學習,讓她對相關議題更加敏銳.
爾後,在她的創作裡,對人的關懷,對文化的敏感,對國族與身分認同,對離鄉背井與移民,全在她的攝影作品裡,化作有溫度,能打動人的藝術.
從個人出發,觸動了集體的,屬於「人」的共同故事.
或許這同樣是「藝術無邊界」的詮釋之一.

 
About the Author

Leave a Reply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瞭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