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柏爾傳統刺青:皮膚上的古老記憶

前些天,偶然在街上遇見一位柏柏爾老婦,臉上有著美麗紋面,很是驚喜!簡單的柏柏爾幾何符號輕巧地落在額頭、下巴與兩頰顴骨上,非常典型的柏柏爾刺青形式.
散步時,見著接連山下社區的階梯圍牆上約十幅壁畫,其中四幅女性圖像裡,有三幅婦女臉上有紋面,便想整理一下柏柏爾紋面資料,是讓自己對摩洛哥的理解更為深入,也算是小小的分享吧.

───(開頭來點小小分隔線)───

紋身可見於中國、日本、亞述與波斯各民族文化,在古埃及,紋身甚至是種療癒方式,具保護意涵.

〈刺青:悠遠的柏柏爾傳統〉

遠在北非伊斯蘭化之前,紋面紋身早已普遍存在於馬格里布區的柏柏爾族文化裡,摩洛哥、突尼西亞與阿爾及利亞,皆可見刺青傳統,是古老的柏柏爾儀式與身體藝術.
待伊斯蘭傳入,教義與《古蘭經》嚴格禁止刺青,因為刺青會在身上造成傷口與流血,傷口血跡讓身體在阿拉眼裡是不完美的,也對祈禱前的潔淨造成阻礙,此外,阿拉已把人造成最美的型態,任何更動都是對阿拉的不敬.
然而有些摩洛哥婦女認為某些紋面是合乎教義的,聖訓顯示先知穆罕默德在世時,刺青普遍存在於當時阿拉伯社會,眉眼間的刺青叫ghemaza,下巴上的刺青稱之為siyâla,從那時候流傳至今,先知女兒Lalla Fatima Zahra很可能有siyâla,即使是現代婦女,有時也會指著下巴上的刺青,說:「這是Fatima 賜給我的.」以此向先知女兒致敬.
長達數個世紀,北非柏柏爾族保留紋面紋身的傳統且普遍執行,代代傳承,直至廿世紀中期,因經濟型態、社會結構與審美觀改變,紋面紋身逐漸失傳,改以只會在身上暫時停留的henna取代,為了避免異樣眼光,有些老婦甚至會請人除去身上的刺青,很快地,幾乎只有在少數年長婦女身上還留有刺青,近年來,傳統柏柏爾紋身圖案再度被視為藝術,隨著柏柏爾文化認同逐漸提升,紋身再度出現於柏柏爾年輕人身上.

紋面紋身在柏柏爾語裡為oucham,意指「做記號」,或el-âyacha,意指「那些賦予生命的」,約有十幾個紋身圖案出現在柏柏爾古老字母Tifinagh裡,而這十幾個紋身圖案通常以siyâla的形式,出現在柏柏爾婦女的下巴.
柏柏爾有各種紋身形式,通常出現在女性身體的額頭、下巴、脖子、手與與手臂、小腿與大腿、腹部、臀部等,圖案多為幾何形狀,以點與線組合出或簡單或繁複的形狀,每個符號各具意義,有些是植物、動物與星辰的簡化.
古時人類以骨頭、木棒、針、刀、墨、指甲花亦或彩色粉末等工具,在身體上做標誌,柏柏爾傳統多半使用眼線液、燃燒脂肪所產生的煙、香草、黑炭與香料等,由女性抑或有智慧的男人來執行.第一種方法是先將選好的圖案以刀劃在皮膚上,再將煤炭塗在傷口上;另一種方法是用染料在皮膚上畫上選好的圖案,之後沿著已經畫好的線條,用針刺來描繪.

在柏柏爾傳統社會裡,刺青極為常見,一個身上沒有任何刺青的女人被視為是沒有女性魅力的男人婆,還會帶衰身邊的人,有句話說得好:「當血流下來了,災難就遠離了.」也就是說,刺青可以趕走不幸,有些女性藉由刺青來祈求生育或是一段好姻緣,甚至紀念至親的喪失,以身體裝飾來說,刺青甚至比珠寶更能憑添女性美麗.有些社會會在女孩婚前,在她膝蓋上刺青來保有她的貞節,結婚後,則在原有圖案加上其他,變成另一種圖案.

〈柏柏爾刺青的文化功能〉

柏柏爾刺青具有多種不同功能.

一、裝飾與美化功能

刺青主要功能在於美化女性身體,如同此時的化妝,是而最常出現在女性額頭、下巴與兩頰,以增添女性魅力,吸引他人目光.刺青讓身體就像一塊畫布,讓女性藉由顏色、線條與形狀來凸顯自己的美麗,進行一場對話.

二、潔淨功能

柏柏爾族認為刺青可以淨化靈魂,藉由一套既定儀式,刺青過程產生的恐懼、同理、懺悔與祈求原諒的心理狀態,將人從罪惡與不潔中,拯救出來;刺青同時是犧牲、虔誠與忠心的表現,就精神上的滿足來說,宛若贖罪,藉由靈魂得到聖潔,來達到完美的超越.在此意義下,刺青宛若中介者,接連物質與精神、身體與聖壇.

三、療癒功能

刺青可保護人們不受身心疾病、傳染病與大自然災害侵擾,例如腳踝、阿基里斯腱與肩膀上的刺青可保護婦女免受不孕苦惱,手腕上的刺青可防止扭傷,眉骨上的刺青可舒緩眼部疼痛.有些部落女性會在下巴及鼻子右側各刺一個小點來防止牙痛.

四、法術功能

此可謂最重要的刺青功能,在許多非洲與柏柏爾部落裡,刺青演變成對抗隱藏在暗處的無形神秘力量的工具,具有法術功能,保護兒童免受邪惡之眼干擾,保護部族不受可能性敵人與邪靈傷害.在此語境下,刺青讓身體與神靈之間,具有共生性連結.之為具法術性功能的幾何圖案,刺青讓人們免受自然災害、忌妒、貧窮、疾病與厄運侵襲,同時也是成功、生存及富裕表徵.

五、身分表徵

刺青是自然到文化、口語到書寫之間的過渡,在在表現柏柏爾傳統文化特徵,呈現了一個人的身分、性別、種族與文化.早在北非新石器時代,某些柏柏爾部落即有專屬圖案,標誌該成員的社群歸屬,以其他部落做區隔.是而,有些老人可從一個人身上刺青來辨識此人來自的部落與區域等.
刺青屬於整個部落與社區的文化符碼,標誌著一個人從童年到成年的過程,是部落生活與儀式的圖騰,與部落價值及生活模式緊密相連,藉由將部落圖騰刺青在身上,人們宣告對特定部落的忠誠與認同,同時也是自我認同的一種形式.
尤其刺青時,傷口會流血,自古以來,血向來是靈魂與力量的象徵,也讓人聯想到靈性與巫術等,因此刺青象徵著勇敢,以及對部落的犧牲、奉獻與忠誠.
刺青同時以獨特方式展現了女性文化,柏柏爾族相信女性的力量,以及女性治理家庭的卓越能力.
刺青同時能表示女性的婚姻狀態,如已婚、未婚或守寡,在某些部落中,若女性喪夫,會在兩耳到下巴之間,進行紋面,以此象徵亡夫的鬍鬚.

〈柏柏爾傳統符號裡的象徵意義〉

每個柏柏爾符號往往有著特定象徵,以簡單線條所形成的幾何圖案,象徵家、家庭中心,抑或特定動植物等,例如新月形狀象徵出生、成長與死亡,螺旋象徵永恆的和諧,圓圈代表絕對,刺在女性額頭上的棕櫚樹象徵大地女神;垂直一條線象徵神與生命,以及人類在土地上工作的第一個工具;兩條線象徵在每個人內在沉睡的善惡二元性;單一方形代表屋舍與家;上下加疊的兩個方形代表神與暗黑詛咒間的對立戰鬥;薔薇結構由正三角形與倒三角形交疊組成,正三角形代表火與雄性特質,倒三角形代表水與雌性特質;加號(+)代表上帝的眼睛,抑或引導人在夜間前進的星光;如此不等,意義相當豐富.

〈刺青傳統的回歸與柏柏爾身分認同〉

無奈,刺青與伊斯蘭教義起扞格,在摩洛哥政府戮力推動阿拉伯化的教育下,刺青被禁,刺青師亦遭受處罰.
近年來,愈來愈有將柏柏爾符號刺在身上,以作為身分標記的趨勢,刺青甚至成為柏柏爾人對抗強勢的阿拉伯文化,重拾柏柏爾身分認同的方式.
有些從摩洛哥移民到海外的柏柏爾人,開始在身上刺青,將柏柏爾傳統保留在身上,也是一種柏柏爾身分的宣告與宣揚.已移民到加拿大,廿六歲的Zineb便是一個例子,離開摩洛哥前,她請人在肋骨上以柏柏爾書寫符號Tifinagh刺了一句:「醒來吧,走出去,活著.」對她來說,若要在身上刺青,Tifinagh是她唯一可接受的語言,這同時也是她對柏柏爾文化的認同.
三十一歲的Meryem同樣在海外生活,她在網路上找了幾個意義讓她很喜歡的柏柏爾符號,請人刺在她背上,從後頸直至腰際,在手指上,也刺了幾個Tifinagh字母,她表示,移民海外後,努力適應異地生活,愈來愈覺得自己迷失了,而這些柏柏爾Tifinagh符號提醒她自己來自何方,給她很大的幫助.
不僅移民海外的摩洛哥人如此,在摩洛哥境內亦然.
Samir Ennahdi El Idrissi在卡薩布蘭加及馬拉喀什經營刺青店,發現這幾年間,有愈來愈多人要求將柏柏爾符號給刺在身上,他認為這是柏柏爾年輕人對傳統的回歸與身分認同,這長達六十年間,政府不斷推廣阿拉伯文化,想將所有人教育成阿拉伯人,迫使柏柏爾人忘了自己的根,有些身上有刺青的柏柏爾老婦甚至因而被兒孫羞辱,近年來,柏柏爾符號逐漸出現在路牌標誌與機場指示牌,甚至以刺青的形式回到年輕人身體上,成為「時尚」.
在比利時布魯塞爾發展的女刺青師Mo Hndi同樣發現這已是時尚,她認為可歸成兩個因素,一來是西方人以專書介紹柏柏爾傳統刺青,讓民眾愈來愈能接受甚至喜歡,二來是柏柏爾人的文化回歸,許多年屆二十到四十五歲的北非裔女性以刺青來紀念她們的祖母,向她們的家族致敬,她們對自己身上的文化遺產深感為傲,不願看到傳統逐漸凋零.
又如三十五歲,住卡薩布蘭加的Amal,她在前臂刺了一排跟她外婆一模一樣的刺青,這是Ait Ben Haddou一帶特有的部落符號,同時也是她母系親族來自的地方.儘管周遭親友並不認同,且刺青為伊斯蘭禁止,然而Amal仍打算未來還要擁有更多刺青,她認為摩洛哥人普遍傾向說自己是阿拉伯人,卻忘了自己的柏柏爾根源,她深以柏柏爾身分為榮,且認為宗教不應該禁止她成為她應是的樣子.

在傳統裡,柏柏爾婦女多半紋面,象徵著女性特質、婚姻及生育等符號刺青在額頭、下巴、兩頰與頸部,然而現代年輕人往往選擇將這些幾何符號藏在較不明顯的身體上,畢竟刺青容易招來異樣眼光,甚至與「罪犯」畫上等號,即便有客人要求紋面,刺青師往往拒絕.
三十四歲的Aida向前跨出一大步,請人在她的下巴刺了一個柏柏爾符號:一條線加上三個點,這個符號象徵生命並非靜止的,是持續變動中的,由連續性的不停斷裂所串起.在正式刺青之前,Aida 便時常以眼線液在下巴畫上一條線,對她來說,這是對西方審美標準的顛覆,藉由身體來書寫自己的故事,以「非父權的符號」來抵抗父權制、西方霸權主義以及從中東進口而來的伊斯蘭主義.之為一個成年人,她對自己的選擇負責.
不少年輕男性亦加入柏柏爾刺青行列,對他們來說,這些符號不僅具美感與裝飾性功能,更代表深切意涵.
三十七歲的Karim開玩笑地說,他的祖母與外婆臉上滿是刺青,看起來就像個洛杉磯黑道!摩洛哥政府強化阿拉伯式教育後,持續貶低柏柏爾文化,家人不時告訴兩個老人家,刺青根本不被伊斯蘭接受,讓兩個老人家懊惱不已,Karim 想以刺青顯示自己與家人的不同,請人在他左前臂刺了個柏柏爾別針符號,來向他兩位祖母致敬,顯示自己的伯伯爾根源,雖然父母並不認同,但他打算將來要在背上刺祖母畫像,連祖母臉上滿滿的紋面都要刺上去!

〈個人感想〉

整理完這些資料,就我個人理解,柏柏爾符號自有一套系統,有些符號出現在柏柏爾古老字母Tifinagh裡,不只用於刺青,有時也畫在屋內,作為裝飾,甚或應用在刺繡與地毯編織裡.
我喜歡閱讀,但不死背書,總覺童年與青少時期飽受填鴨式教育荼毒,好不容易可以當自己了,閱讀是為了滿足自己的求知欲,讓知識來回答對自身生命與對這世界的探問,也不愛那些背資料、背數據的導覽解說,尤其在人手一機、網路便利的時代,任何「知識」都輕易地可以在網路上搜尋得來,又幹啥死背呢?
開始還算認真地想理解北非文化,大抵從2010年決定到摩洛哥人權組織工作開始,爾後斷斷續續進行,北非歷史、種族與文化的複雜程度,時常讓我一頭霧水,強烈感受到自己無知愚昧.但,無所謂啊,不知為不知,就是持續學習咩,啊布蘭呢…….
回撒哈拉定居後,無論婚姻生活、貝都因家族傳統包袱抑或不是那樣容易面對的沙漠觀光產業,在在讓我不得不將主要關注放在直視自身生命,甚至自我靈性提升上.
正因為「行萬里路」之於我是不可能的,藉由書本閱讀與網路資料,讓我可以深化腳下每一步,擴大已知,並讓這個過程來深化自身生命與對這世界的認識.
掉書袋的東西很容易讓我不耐煩,能讓我著迷的,是「說故事的能力」,而這,需要對一個地方很深的理解,需要由心而起的個人感觸,那份感動人的能量才可能出現.
若單純閱讀資料,我很容易放空,然而當我在眼前世界觀察到一個有趣的現象,心中有了疑問,再去查資料,得到解答時,那份喜悅可以極為強烈!之於我,這是閱讀與學習的意義:認識自己與世界.
例如這回來到迷人的山城Azrou,偶然在街頭遇見紋面的柏柏爾老婦,又在牆上壁畫裡看見熟悉的柏柏爾符號,是而找資料、閱讀,過程是很愉悅的,也豐富了自己.
所以,我並不是因為太沉迷在鄉土劇裡而荒廢了學習,抑或不肯讀書,而是我選擇以我自己的方式,從容有餘裕地朝能讓我喜悅的方向前進.
學習非常需要時間,需要的是日積月累,甚至用生命去貼近土地,放下一己之見,用「心」去理解當地人,書本知識才可能化做生命養分,對自己產生意義.
來摩洛哥這麼久,我並沒有專注地搜尋柏柏爾文化的什麼,總是東一點、西一點地閱讀,困惑永遠比理解多,然而當我有一天非常偶然地在撒哈拉深處的岩刻畫裡,看見熟悉的柏柏爾古老字母Tifinagh,當下宛若與老朋友重逢般地喜悅,忍不住開心地在心裡跟Tifinagh符號說:「哈,原來你在這裡!」剎時,那些個符號發起了光,對我說起話來,那片刻的喜悅與感動讓學習與知識有了意義.此時閱讀刺青資料,粗淺得知幾個Tifinagh符號的象徵意義,想起了家裡幾張柏柏爾地毯,突然明白,哈,原來柏柏爾傳統文化正無處不在地說著話!
又例如,閱讀柏柏爾傳統刺青讓我明白摩洛哥政府推動阿拉伯化教育,層層面面地對柏柏爾傳統造成極大戕害,讓柏柏爾人以自身文化為恥,連帶更清楚「柏柏爾文化復興運動」之為何,以及2016年在北部Rif區如燎原般燒起的示威抗議背後的歷史脈絡與激烈情感,而那幾幅看似不起眼的Azrou山城圍牆上的畫都因對柏柏爾文化進一步了解而有了層次更豐富的意義.
知識是死的,文化卻是活著的,與人共同呼吸,「歷史」一點都不遙遠,有時就藏在身邊那最不起眼的角落裡,讓自己與這些「符號」相遇,給自己機會享受「解碼」的過程,「閱讀」便有了意義.
目前想法大抵如此.

 
About the Author

Leave a Reply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瞭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